备受攻击的艺术
艺术能够萌芽出极大的热情。当个人的艺术作品备受推崇,人们也成为了某个艺术家的粉丝。但是,另一方面,感觉的力量也同样会激发负面的东西——很多艺术品也通常遭人憎恨。
在抗议声中,这种仇恨和愤怒常常会导致艺术品被摧毁。当领导人被颠覆,我们会经常读到有关他们的雕像被推翻的新闻。1776年,乔治·华盛顿的军队将乔治三世的雕塑做成了武器——将铅融化后做成了成千上万的子弹打入了英国的内脏。在18世纪一场更加私密的抗议游行中,英国王室王子弗雷德里克·德辛格(他曾拥有一个宏伟的展厅,挂满了皇室的画像)将奥利弗·克伦威尔的画像倒挂在他的展厅中。在他死后, 这幅画被收藏在了因弗尼斯博物馆,从此以后便一直倒挂着。

尽管今天,我们更多听说的是在公共艺术长廊里的杀人狂,而五百年前正是英国当局摧毁了人民的艺术,而非保护艺术。在宗教改革及其以后,保皇派因为害怕人们会膜拜宗教艺术,攻击并摧毁了它们——这场浩劫非常彻底,仅有十分之一的英国中世纪艺术能够保留至今。

在20世纪早期,攻击艺术品是女权主义者抗议游行争取女性投票权的流行方式。她们将目光投向了1913年至1914年之间的英国绘画,选择男性艺术家所做的理想的、令人崇敬的女性形象,由此,与现实生活中对女性的虐待形成鲜明的对比。
艺术画廊的主管曾想要阻止女性进入,而愤怒的女权主义者的抗议方式显然触及到了要害。破坏艺术品总是能够激发愤怒和引发关注,由而成为了抗议者发出声音的有效途径。到了20世纪80年代,艺术品仍然是女权主义运动的攻击目标,在1986年的国际妇女节,艾伦·琼斯的《椅子》便被破坏。

过去的日子见证了英国破坏艺术浪潮的复苏,继女权主义者之后的男性维权组织“为公平而战的父亲”以独立的抗议运动为诉求,攻击破坏泰特现代艺术馆的罗斯柯。在最近几个月,一幅警察的画像和一幅英国女王近期的画像都被胶上了“求助!”的标语。


You must log in to post a comment.